第三届川渝科技学术大会暨四川科技学术大会开幕式余温未过,专题报告会又将学术碰撞的精彩延续。
当日下午,理科、医科、交叉学科三场专题报告会分别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天使宾馆、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热烈开讲,各学术大咖围绕各自领域的学术成果和科研感悟进行了分享。
理科专题报告会:分享最新学术成果
“请问老师,加入你们课题组有什么要求?”
“老师,我的专业领域与课题组相契合,我申请加入!”
……
在理科专题报告会上,师生们聆听完学术报告后积极申请加入课题组,以求与大会优秀论文获得者进一步探讨交流。
这场报告会究竟有怎样的吸引力?
“我国应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何确定不同地区适应未来气候变化且适宜种植的林木树种?”“如何达到‘宜林则林、适地适树、最优管理’的森林碳汇最优化目的?”现场,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婧开门见山,抛出三大问题,带领现场观众一起思考。
王婧告诉大家,由于温室效应加剧、极端天气频发,生物的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了严重威胁,而森林作为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承载着水土涵养、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维持等功能。因此,系统挖掘和利用能适应不同气候条件的野生林木种质资源,可从源头上保障我国林木种业发展和生态安全。基于此,王婧课题组开展了“林木树种响应未来气候变化的遗传机制研究”。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将分布在我国东北温带针阔混交林的重要林木树种香杨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从头组装并注释了香杨染色体水平的参考基因组,并对野外采集的24个香杨自然群体的230个体进行了全基因组重测序,全面阐释了香杨在当代和未来环境的适应性模式,为育种和种质保护提供了重要信息。
王婧的讲解一点点将林木树种响应未来气候变化的遗传机制研究引向深入,科学、系统地回答了开场问题,让现场观众获益匪浅。
此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窦超博士分享了“甲烷氧化菌素生物合成及催化机制研究”,展示了来自两个不同物种的 MbnABC 复合物的晶体结构;四川农业大学副教授孙萌萌分享了纳米酶应用于智能传感、伤口治疗、动物肠炎等方面的进展情况……会上,大会优秀论文获得者还分享了所在专业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随后对自己课题组的研究方向和发展需求进行了全面介绍,并向现场观众抛出“橄榄枝”,邀请大家加入课题组,携手在学术研究上有更大创新。
医科专题报告会:共话医学前沿科技
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受糖尿病和肥胖等问题困扰的人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恶性肿瘤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在医科专题报告会上,大会优秀论文获奖者就围绕人们关心的肥胖、恶性肿瘤等话题进行了分享。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博士研究生马文娟分享了题为“红细胞膜包裹HApt-DNA四面体/美登素偶联药物对HER2阳性肿瘤的抑制作用初探”的主题报告,她指出,在中国,乳腺癌已成为女性健康的“头号杀手”。而HER2阳性乳腺癌是乳腺癌中极具侵袭性的一类,凶险程度高,病情发展快。在临床治疗中,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在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时表现出良好的靶向性和杀伤力,但其存在生产成本高、药副毒性大等问题,因此,他们团队提出了一种新型药物“PEOz-erythrosome@HTD”,有望在降低HER2阳性肿瘤治疗成本的同时,显著提升抗肿瘤作用。
如何正确治疗超重或肥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教授李舍予这样回答:“很多人难以长期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是超重和肥胖如此常见的原因之一。因此在很多场景下,减重药物还是有其临床价值的。”于是,李舍予团队对全球获批的八类减重适应症或有潜在减重作用药物进行了临床研究,希望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和患者将该研究结果提供的直观信息作为“理论依据”,快速选择最合适的减重药物。此外,李舍予也通过他所作的“超重或肥胖成人的减重治疗:基于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和网状Meta分析”主题报告,分享了他们的研究历程。
报告精彩纷呈、亮点频现。四川省肿瘤医院主治医师陈梅华所作的题为“摩擦纳米发电机与人工智能促进肿瘤精准诊疗”的报告,吸引了众多青年专家的目光,并纷纷与她交流;四川省人民医院研究院研究员龚波的“中国人群危重症COVID-19的遗传研究”报告,另辟蹊径从遗传学角度揭示了中国人群新冠肺炎重症化的遗传易感因素;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罗薛峰以“从成都到Baveno——临床研究之‘小题大做’”为题,分享了临床上的真实案例,引起了大家共鸣。
交叉学科专题报告会:学科融合拓宽视野
交叉学科专题报告会上,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张亚刚、四川大学特聘研究员程冲、电子科技大学特聘研究员郑婷婷、四川大学特聘副研究员何菡娜、四川大学副研究员王颖伟分别以“电催化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二维金属硫簇化合物晶相结构调控机器储钠性能研究”“Halogen-bond-assisted radical activation of glycosyl donors enables mild and stereoconvergent 1,2-cis-glycosylation”“抑菌抗炎促再生人造酶的创制及其生物医学应用研究”“Direct Observation of the Mpemba Effect with Water- Probe the Mysterious Heat Transfer”为题作了主题报告。
作为会议主持人,张亚刚表示,“很荣幸邀请到优秀专家来作交叉学科的专题报告,我们平时做科研很多时候是中规中矩,很难跳出惯性思维。通过学科交叉交流,常常会碰撞出火花。”张亚刚认为,川渝科技学术大会对于青年科技工作者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希望通过搭建这样的交流平台,让川渝两地的青年科学家有更多的交流和碰撞。
唐晨娜是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她告诉记者:“我是专门来听何菡娜老师的报告的,因为跟自己的研究有一定的相关性,另外也想来学习一下老师们的研究思路,包括怎么提出科学问题和找到解决方法,希望对我以后的科研有所帮助。”唐晨娜说。
现场,程冲不仅分享了自己的研究,表示同样也收获满满,“目前我们研究的人造酶大多是在医疗、生物制药领域的应用,但是刚才我和张老师还在交流,其实这种酶也可以应用在碳中和等多个领域,所以这次交流对我来说收获也非常大。交叉学科的交流对于搞科研非常有帮助,可以看到别的领域的研究思维,看别人是怎么思考的,为自身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