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供给侧改革谈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发展策略

2022-05-07 05:41 来源:科技与出版
图片

(点击查看思维导图)

 

● GB/T 7714-2015

陈璐,刘谦.从供给侧改革谈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发展策略[J].科技与出版,2022(4):29-36.

 

摘 要:文章使用文献调研和数据库检索的方法,结合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发展的现状,深入剖析“供需割裂”的原因,并探讨我国英文科技期刊供给侧改革的发展策略。文章提出我国英文科技期刊供给侧改革的实施策略是在实现供需平衡和结构优化的基础上,促进围绕价值、技术和制度的创新驱动,文章总结并讨论了我国英文科技期刊供给侧改革的发展方向,以期为提升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提供参考,构建创新发展的新格局。

关键词:英文科技期刊;供给侧改革;策略;供需平衡;结构优化;创新驱动

 

供给侧(supply side)是经济学术语,供给和需求的关系是经济学分析的基本方法。2016年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对供给侧改革经济战略部署进行了全面阐释。会议指出,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的根源在于重大结构性失衡,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想办法,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1]国家宏观经济层面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目标,而出版业作为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领域,如何贯彻国家整体经济战略供给侧改革的要求,对推动出版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尤其是科技期刊出版肩负着科技成果传播与交流的重任,“补短板、去产能、降成本”迫在眉睫,亟须在顺应宏观经济普遍性要求的前提下,结合行业自身特点,进一步加快和落实供给侧改革,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这对提升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整体水平有重要意义。[2-4]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发展起步较晚,改革开放之前,英文科技期刊不足40种。[5]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支持政策和项目的实施,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数量和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1》(以下简称《蓝皮书》)显示,我国英文科技期刊数量已达375种。[6]

然而,受出版体制、学科发展及评价体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整体水平来讲,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竞争力偏低,国际影响力有限,存在着学科布局结构不均衡,数量与科技产出规模不匹配,办刊资源配置不合理,出版效率低且质量不高等问题。[7-11]英文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滞后于我国科技投入、成果产出及科研竞争力的发展,整体呈现“供需割裂”的局面。另一方面,国外科技期刊依托自身国际化的出版集团,在技术、资本、语言等方面都具有巨大的优势,严重挤压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生存和发展的空间。[12]针对“外忧内患”,如何提升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争取国际学术圈的话语权,不仅关系到期刊的生存与发展,还影响着学术成果传播、学科领域发展乃至国家整体的科技竞争力,已成为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已有研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就出版业如何进行供给侧改革的建议,对推动出版业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截至2021年12月,以“供给侧改革”和“出版”为主题词在CNKI数据库进行检索,仅有228篇文献,且未检索到英文科技期刊供给侧改革的相关研究。本文旨在针对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发展的现状,深入剖析“供需割裂”的原因,总结并探讨供给侧改革的具体措施和方向,以期为提升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提供参考。

 

01  供需平衡

 

我国英文科技期刊供给侧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要解决供需平衡的问题,“补短板、去产能”,即补齐供给侧从数量到质量的发展短板,解决约束英文期刊发展的瓶颈问题,降低同质化程度,增加有效、优质供给,以适应和满足英文科技论文发表的新需求以及新变化。[9,13]

1.1 适当增加英文科技期刊数量,解决结构性短缺

科技论文发表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研发活跃程度的基本指标。随着对科技的关注和投入的增加,中国已经成长为全球研发中心。近年来,我国发表的学术论文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明显提升。[14]据统计,在2018年至2020年间,我国的科研成果平均增长率在全球名列前茅,也是世界上发表科研成果最多的国家。[15]

反观国内英文科技期刊的数量和质量,远远满足不了科技论文发表日益增长的需求,科研成果外流现象严重。[16]近年来,随着政府高度重视学术期刊的发展,实施了一系列扶持学术期刊的政策措施,中国科技期刊在整体水平上得到了改善。[8]2013年和2019年分别启动“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PIIJ)”“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以提升科技期刊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尤其是英文期刊。其中,2013—2018年计划每年增加30种D类新刊,2019—2021年计划每年增加30种新刊。科睿唯安发布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显示,进入前四分位数(Q1区)的中国英文期刊数量在2016年至2020年间逐年递增,且在2020年的JCR报告中,Q1区的英文期刊数量为96种,超过了SCI收录中国科技期刊总数的1/3(如表1所示)。因此,解决供需平衡的第一步是要弥补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结构性短缺,深入分析各领域内论文发表量和科技期刊之间的供需关系,适当增加英文科技期刊的数量。数量的增加不能盲目,要契合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以及国家供给侧改革的整体发展方向,主要包括:①新兴发展的前沿交叉学科领域;②填补英文科技期刊空白的学科领域;③英文科技期刊数量落后于相应成果产出量的学科领域。

图片

 

1.2 优化期刊职能,精细化办刊和精准化服务两手抓

目前,国内有超过200万的科研人员,研发支出总额占GDP的2%以上。本土研究领域日益多样化,各个领域研究基础不断扩大。[17]为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供给侧改革要做到精细化办刊、精准化服务,让市场在资源和要素配置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让优质资源以更精准的形式服务于科研。

期刊学科领域结构单一极易受到供需变化的影响,因此要增加期刊覆盖领域的多样性,做到精细化办刊,以增加期刊在学术出版生态中的稳定性。截至2021年9月,Scopus数据库中334个二级学科还有79个尚未收录中国期刊。[18]JCR 2020年度报告显示,尚未收录中国科技期刊的学科领域还有55个,约占领域总数的1/3(如表1所示)。一方面,说明中国科技期刊在未创刊的学科领域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需求;另一方面,就科技期刊数量远远落后科研成果产出量的学科领域,除了创建高水平新刊,还应精细化期刊学科领域分布,以进一步细分出版市场,实现对相关领域内研究成果分流,满足业界的供需要求。[18]

除了以调整供需为目的的精细化办刊方面,期刊做精还应重视期刊的精准学术传播与服务,这将对期刊传播力与影响力提升产生决定性影响。[19]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供给侧改革,要以提高期刊质量为核心,以强化科技服务功能为导向,优化期刊职能,精细化管理,精准定位领域内读者与作者,梳理和细分读者与作者的真实需求,开展个性化服务。[12,20-21]进一步而言,充分利用新技术和新媒体实现知识的精准服务,做好内容策划、用户管理、渠道推广及数据跟踪分析的工作,全方位地提升学术服务水平,拓展服务人群,提升期刊品牌的辨识度和影响力,实现媒体与知识的融合发展,为学术期刊发展提供多元化的途径。[19]

1.3 消除产能过剩,保证有效、优质供给

补齐了“量”和“精”的短板之后,英文科技期刊的供给侧改革需要进一步“去产能”,消除供给侧产能过剩。“去产能”的效果好坏,将直接决定供给侧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影响英文科技期刊供给侧改革的步伐与质量。[22]首先,期刊应以需求为中心,根据自身定位和发展需求,从内容供给调整入手,保证有效、优质供给。[23]期刊的栏目设置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体现出自身的特色;细分发表范围,避免同领域期刊的同质化现象;选题上力求做到紧跟学术前沿的热点和难点,以挖掘和吸引优质稿源,激发期刊自身的发展动力。[20]其次,根据需求调整载文量和刊期,加强优质稿件供给的同时,减少学术价值低的稿件,提升编辑策划和把关能力,降低无效供给,进一步提高期刊的可见度和影响力,避免为了维持期刊的影响因子来压缩载文量的现象,这不利于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科研成果的传播。最后,建立和完善期刊评价体系和退出机制,加大“去产能”的力度。研究表明,制约我国期刊国际化发展的瓶颈之一是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导向。[24]尤其是英文期刊,过于依赖国外数据库评价指标,“卡脖子”现象严重,造成大量优质稿件外流,严重制约了国内英文科技期刊学术质量提升。[25]因此,一方面要制定激励政策,吸引国内优质稿件,打造与相应学术领域水平匹配的高质量期刊;另一方面要完善准入和退出机制,对于同质化严重的期刊要限期整改,对于脱离社会需求的低品质期刊要逐步淘汰,促进科技期刊出版市场的健康发展。[9,26]

 

02  结构优化

 

解决好了制约国内英文科技期刊供给侧改革的短板和瓶颈问题,接下来就是“降成本”,即行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如图1所示),消除资源错配,降低稿件生产各环节的成本,全面推进科技期刊运营体制改革,打通产业链,提高办刊效率,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13,26]

图片

 

长期以来,我国科技期刊实行三级管理制度,分为主管、主办和出版。根据2021年度《蓝皮书》报道:全国共有4963种科技期刊,有1311个主管单位、3140个主办单位和4261个出版单位,平均每个主管单位有3.79种期刊,每个主办单位有1.58种期刊,每个出版单位有1.16种期刊,其中还有4069家出版单位只出版一种期刊,占95%。[6]分散的管理运营模式导致了我国科技期刊出版管理效率较低,出版生产要素以及资源配置不合理,市场化程度有限,运营成本高,学术供给效率低。[11]我国英文科技期刊供给侧改革需打破现阶段出版管理运行效率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局面,跨学科、跨地域、跨部门整合期刊出版资源。

集约化是经济学的概念,就是通过集合经营要素的优势来提高效率和效益。研究表明,集约化或集中式管理比分散管理通常会有更好的成效和结果。[27-28]作为集约化出版的代表,巨型期刊(mega-journal)的管理经验中不仅有简化的出版策略,而且还有高效的审稿流程,值得我国英文科技期刊供给侧改革学习和借鉴。[29]例如,稿件的级联同行评审(cascading peer review)模式,即在同一出版集团内的同领域期刊之间进行分级排序,稿件连同审稿意见可以在不同层级期刊间转移。[30]这种运营模式不仅解决了寻找审稿人的压力,还加快了稿件的发表周期,大大提高了运营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有利于期刊集约化管理。[29,31]因此,推动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供给侧改革,不仅要全面推进期刊运营体制改革,推进集约化管理、集群化经营,国家层面的英文科技期刊政策规划还应该考虑期刊的效率和效益,鼓励资源整合,控制生产成本,实现出版资源的有效利用。

如何实现出版资源的有效利用?简单来讲就是要围绕建平台、组人才、筑体系、创品牌,加强国家政策层面的宏观布局和顶层设计。我国英文科技期刊要走国际化道路,需明确战略地位,构建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传播平台,增强科技期刊服务创新能力,以争取我国在国际学术圈的话语权。尽管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数量和质量都在不断提升,但自主办刊的能力依然较弱,大多数英文科技期刊主要依托与国际出版商合作办刊的模式来出版,缺乏核心技术和相关人才已成为限制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做大做强的主要障碍[32]。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着手解决“卡脖子”的问题,需要集中力量打造自己的集团化、数字化、国际化的出版传播平台,开发原创产品,创新出版模式,建立专业数据库,增加数字化出版等出版技术支持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储备,弥补我国科技期刊在出版上的弱势[12]。编辑人员是英文科技期刊供给侧的行为主体,岗位的人员配置和编辑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了期刊的出版质量,组建一支专业化、高素质、分工明确的编辑团队能有效促进期刊发展[23]。从国家政策层面上而言,应建立针对英文科技期刊出版的人才引进和考核评价体系,制定人才激励机制,提升人才凝聚力,提高编辑团队的核心竞争力。[10]任何一本期刊单打独斗都难以在竞争激烈的期刊出版生态系统中存活,需要以创新政策打通供需渠道,以英文科技出版市场为导向,构筑以少数国际一流的科技期刊为引领,以多数高水平期刊为支撑,满足学术出版各层级需求的多元化英文科技期刊体系,自上而下、协调发展、共同进步,打造期刊集群化、规模化的发展和经营模式,使学术出版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学术市场需求的变化。[33]尽管国内科技期刊的集群化道路还在逐步探索当中,但已有的经验和成效将为我国英文科技期刊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如《中国激光》杂志社有限公司通过中国光学期刊网跨主管单位、跨地区组建了中国首个学科期刊联盟,实现了出版资源共享,提高了学术出版生产力。[23,34]除了筑体系,还要创品牌,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提升国际影响力,参与国际竞争,打造中国自己的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群,才能提升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学科引领能力。目前,国内还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品牌,如Nature系列、The Lancet系列和JAMA系列出版物。因此,英文科技期刊的供给侧改革不但要明确期刊的定位和发展方向,还要着力打造期刊品牌,才能有效扩大和提升期刊的影响力。

 

03  创新驱动

 

在保证供需平衡和结构优化的基础上,我们要立足于整个学术生态体系,进一步促进围绕价值、技术和制度的一系列创新发展,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深度融合的学术交流平台,进一步放松供给约束,释放供给侧的潜力,构建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创新发展的新格局。

3.1 价值创新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搭建教育、科技和经济一体化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构筑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已成为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在科技竞争日益加剧的国际环境下,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应开展紧密合作,协同提升科技创新效率与科技竞争力。现阶段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中,存在着创新动力不足、合作深度不够、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35-36]究其原因,主要是科技服务中介影响力不够、传播力不足所致。科技期刊作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的交流与传播平台,在促进学术交流、推动学科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推进学术成果应用与转化的主导力,在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英文科技期刊站在国际学术交流的最前沿,更是肩负着支撑和引领学科发展的重要责任,更是需要主动对接社会需求,促进科研创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中提出了要构建产学研融合创新联合体,搭建多形式多渠道的产学研共享平台,构筑学术交流的新高地,形成全产业链创新枢纽,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37]具体来说,首先要不断增强科技期刊服务创新能力,寻求新的价值增长点,从而进一步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中科技交流平台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创新合作模式,围绕科技前沿领域搭建学会、学科、产业等产学研协同创新关键领域互动交流的平台,深入开展科学研发、技术转化以及产品创新的沟通协作与交叉融合,充分发挥科技期刊的智库功能,形成长期互惠共赢的协同创新发展体系。[39]

3.2 技术创新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以及“互联网+”“网络强国”等重大战略的提出,新技术与新媒体的运用是实现英文科技期刊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技术创新是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告别“小、散、弱”,集群化发展和全产业链创新的重要途径。随着HTML、XML技术、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革新,建立功能集成化的数字出版平台,实现增强出版、数据出版、全媒体出版等多元化的出版形式,促进科学数据汇聚共享,已成为我国英文科技期刊供给侧改革的发展方向。[20]针对当前我国英文科技期刊集团化、产业化发展中的短板和不足,发挥技术强刊,朝着出版方式数字化、平台功能集成化、内容组织语义化的方向发展,不仅有利于科技期刊的供给侧改革,更能够提升期刊的品牌形象与国际影响力,促进学术传播朝着移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39]

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应用能力将成为影响英文科技期刊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出版内容的深度挖掘和再加工可以提升出版内容的价值和传播效率,延长出版内容的生命周期;另一方面,新媒体的社交属性降低了科技知识的传播门槛,提升了期刊受众的参与度。[40]以数字出版为核心,新媒体平台为支撑,结合“品牌+服务”、“线上+线下”的方式,将新技术融入科技期刊出版的每个环节,提高数字化和信息化程度,创新出版流程和出版内容形态,提高出版内容的附加值,进而提高期刊传播效率,提升期刊影响力,树立期刊品牌。[9,41]

3.3 制度创新

制度改革与创新是供给侧改革的驱动力,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单一、机制不畅的问题,以提升产学研各主体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35]英文科技期刊的供给侧改革,绝不是单纯局限于出版业的局部调整,是要基于出版业的行业特征,结合产学研各领域,系统地进行制度的改革与协同创新,充分发挥科技期刊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市场活力。[20]一方面,在建立健全保障机制,改革现有制度的基础上,应立足于整个学术生态,进行制度体系创新。通过制度的优化创新,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激发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破除阻碍科技期刊发展的机制与体制障碍,及时出台和更新影响行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34]另一方面,通过创新制度的供给,充分发挥政府在供给侧改革中的引导和服务职能,探索创新机制的弹性落地,杜绝“一刀切”现象,建立全方位的支撑保障和引导机制,以维护市场“优胜劣汰”的功能,释放科技期刊的潜力与活力,实现科技期刊的良性发展。[9,34]

 

04  结 语

 

2021年5月,中宣部、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科技期刊要围绕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建设任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明确指出要优化布局结构,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要加强顶层设计,推动资源有效配置;要加快融合发展,推动数字化转型和平台建设,以期推动学术期刊加快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努力打造一批世界一流的知名期刊。[42]《意见》对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供给侧改革的目标和落实举措做了具体规划,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英文科技期刊的供给侧改革是我国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要成为英文科技期刊出版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提升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需要一系列的创新投入、政策支持和人才配套。针对我国英文科技期刊整体水平偏低的现状,本文对“供需割裂”的局面进行了总结和梳理,探讨了我国英文科技期刊供给侧改革的具体策略和要点,提出首先要调整供需平衡,在补齐短板、突破瓶颈的基础上进行结构优化,围绕建平台、组人才、筑体系和创品牌,实现出版资源有效利用,进一步促进价值、技术和制度的创新驱动,释放英文科技期刊的潜力与活力,构建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创新发展的新格局。

(感谢西南财经大学陈磊教授对本文的修改和指正。)

 

作者简介

● 陈璐   四川大学华西期刊社

● 刘谦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EB/OL].(2016-01-26)[2021-11-12].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1/26/c_1117904083.htm.

[2] 柳剑能. 传媒产业深化改革必须紧扣五个关键点[J].青年记者,2016(2):1.

[3] 王关义,谢巍. 我国出版业供给侧改革思路[J]. 中国出版,2017(1):11-14.

[4] 闫伟娜. 基于4I模型的科普期刊供给侧改革路径探索[J]. 中国出版,2018(23):45-49.

[5] 鲍芳,张月红. 中国548种英文学术期刊的学科分类与名录[J]. 编辑学报,2018(6):574-585.

[6]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1)[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

[7] WANG Y,CHEN Y,LIU M,et al. Growth and quality of Chinese journals from 1949 to 2013[J]. Learned Publishing,2018(3):205-214.

[8] CHEN L,ZHANG M,XIONG W,et al. Performance of China’s journals indexed in SCIE:an evaluation based on megajournal metrics[J]. Learned Publishing,2021(4):528-536.

[9] 周骥,侯海燕. 期刊出版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J]. 科技与出版,2017(11):24-28.

[10] 吴晓丽,陈广仁. 科技期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J]. 编辑学报,2019(2):129-133.

[11] 陈鹏,徐海丽. 我国科技期刊出版管理政策及实施效果[J]. 中国出版,2020(20):14-19.

[12] 何小军,陈振英.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启示[J]. 中国出版,2019(3):25-29.

[13] 张斌. 供给侧改革的政策顺序:优先补短板[J]. 新金融评论,2016(6):1-16.

[14] 日本调查:中国论文质量跃居首位[EB/OL].(2021-08-11)[2021-11-12].

https://cn.nikkei.com/industry/scienceatechnology/45694-2021-08-11-01-49-34.html.

[15]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tific,technical and medical publishers. STM globa brief 2021-economics & market size[R/OL].(2021-10-19)[2021-11-12].

https://www.stmassoc.org/2021_10_19_STM_Global_Brief_2021_Economics_and_Market_Size.pdf.

[16] SOMOZA-FERNÁNDEZ M,RODRÍGUEZ-GAIRÍN J M,URBANO C. Journal coverage of the 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J]. Learned Publishing,2018(3):199-204.

[17] ADAMS J,ROGERS G. The annual G20 scorecardresearch performance 2021[M]. London: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2021

[18] Scopus中国学术委员会办公室. 2021中国学术期刊分析报告:基于Scopus数据的统计分析[R]. 北京,2021.

[19] 陈晓峰,云昭洁,万贤贤. 媒体融合精准知识服务助推学术期刊供给侧改革[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9):805-809.

[20] 郭伟. 出版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进展及展望[J].新媒体研究,2018(23):44-46.

[21] 朱玲. 供给侧改革对互联网背景下出版产业发展模式转型的启示[J]. 中国出版,2017(17):30-32.

[22] 谭浩俊. 正确理解“五大任务”的辩证关系[J]. 产权导刊,2016(2):11-12.

[23] 刘春雪. 我国学术期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11):1103-1108.

[24] 范爱红,管翠中,曾晓牧. 英文科技期刊办刊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J]. 出版科学,2018(2):56-61.

[25] 王卫宁,卢军强. 科技期刊国际化过程中影响力问题研究[J]. 中国出版,2013(12):25-27.

[26] 朱明,吴锋. 浅谈中国科技期刊的供给侧改革:以江南大学所属科技期刊改革为例[J]. 科技与出版,2016(12):24-28.

[27] BRANDTS J,COOPER DJ. Centralized vs. Decentralized management:an experimental study[R/OL].(2016-09-15)[2021-11-12].

http://digital.csic.es/handle/10261/175306?mode=full.

[28] HUANG M H,LIN C W. The influence of journal selfcitations on journal impact factor and immediacy index[J].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2012(5):639-654.

[29] WSLLEN R. Open access,megajournals,and MOOCs: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academic unbundling[J].Sage Open,2013(4):1-16.

[30] BARROGA E F. Cascading peer review for openaccess publishing[J]. European Science Editing,2013(4):90-91.

[31] 任锦. 级联同行评审的发展与启示[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8):888-892.

[32]   ZHANG Y H,BAO F,WU J,et al. Reflections on the international impact of Chinese STM journals[J].Learned Publishing,2019(2):126-136.

[33] 刘森. 做强中国科技期刊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编辑学报,2021(5):483-486.

[34] 陈效,郭玉.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科技期刊发展制度安排[J]. 中国出版,2018(12):9-13.

[35] 郭东明. 落实创新驱动战略促进高校科技协同创新[J]. 中国高等教育,2014(20):17-20.

[36] 王海军,祝爱民. 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模式:研究动态与展望[J]. 技术经济,2019(2):62-71.

[37]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EB/OL].(2021-08-31)[2021-11-12]. https://www.cast.org.cn/art/2021/8/31/art_79_167316.html.

[38] 石艳钗,吴江洪. 供给侧改革视野下高校学术期刊智库角色建设[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48-52.

[39] 初景利,盛怡瑾. 科技期刊发展的十大主要态势[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6):531-540.

[40] 王熹. 学术期刊运营短视频新媒体助推科普供给侧改革[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9(6):139-141.

[41] 吕昱江. 期刊业供给侧改革有新路[J]. 新经济导刊,2018(8):71-74.

[42] 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EB/OL].(2021-06-23)[2021-11-12].

http://www.nppa.gov.cn/nppa/contents/312/76209.shtml.

 

阅读下一篇

美英德日科技社团研究(德国篇-下)

德国被称为“思想家王国” “结社之邦”,深厚的哲学底蕴和悠久的德意志/普鲁士文化传统,孕育出高度的思想性与组织性,使得德国成为当今世界上结社组织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德国的各种民间组织数量繁多、作用突出、影响巨大,构成与民主政治国家和社会市场经济分庭抗礼、相得益彰的第三部门。德国科技社团作为一类重要的非营利组织,其形式和内容极为丰富,组建方式灵活多样,在协调政府、企业、其他机构和个人之间发挥了重要的